晨起喝杯水并非人人适合
日期:2017-06-09来源:保健时报浏览量:1122
“每天晨起空腹一杯水”成了流传甚广的健康名言,很多人相信这杯水可以清肠胃、排毒养颜、稀释血液,甚至还可以减少疾病的发生。而火箭军总医院中医科主任医师郭志红提醒,从中医理论来讲,很多脾胃虚寒、脾虚湿重、消化功能欠缺、肺肾功能不足的人,晨起若是常喝一杯水会让身体受到伤害。事实上,喝水也须因人而异,有些人并不能正常代谢,乱喝水不仅起不到养生效果,反而会让人体受损。看似简单的喝水中却蕴含着养生大道理、大学问。
1 晨起喝水阳气不升
每天早晨太阳从东方升起,人体的阳气也开始升起,但“晨起一杯水”对有些人而言反而会阻碍阳气升起。晨起喝水对身体强壮的人妨碍不大,对有些人就会引起体质下降,甚至产生疾病。尤其是那些体弱多病的人、经络堵塞的人、阳气少的人是很不利的。很多人是被家人强迫着“晨起一杯水”,有的甚至是两杯、三杯。水是阴性的,对于阳气的生发没有任何帮助,反而会造成阻碍。那些原本水湿运化有障碍的人,就会进一步加重身体的损伤,水湿积聚更加没有机会得到改善,会使身体衰退老化得更快。
2 乱喝水伤脾伤肺又伤肾
清代医书《四圣心源》说:“水谷入胃,脾阳磨化,渣滓下传,而为粪溺,精华上奉,而变气血。”如若脾阳不足(脾阳即指脾胃功能),对水的消化吸收就不能完成,更不能变生气血。特别是在不需要水的时候喝水,还会让脾阳受到伤害。由此可知,脾胃功能如果比较差,有食欲差、易恶心或易呕吐、呃逆频繁、腹胀腹泻、胃脘不适等症状的人,对水的代谢同样也不能正常进行,尤其是在早晨脾阳还没有生发的情况下喝水,更加不合适,不仅对身体没有好处,而且会被水所伤害,进一步影响脾胃功能。
其次,肺对水的调节也起着重要作用。中医理论认为,肺除了对呼吸的作用之外,还有一个重要作用就是“主治节”,这里面包括“通调水道”。水道指水液运行的途径,也就是说,肺有调节水代谢的功能,这一功能主要通过肺的宣发和肃降来进行,也就是肺气可以使津液输布散发到全身各处,也可以促使水液下输于膀胱,保持小便通利。如若肺的功能有障碍,比如容易胸闷气短、喘息心悸、咳嗽痰多、鼻塞流涕等,对水的代谢就会很差,乱喝水会加重以上症状。
3 多喝水是致病的“帮凶”
很多慢性病的人血液黏稠,希望通过多喝水来稀释血液。其实水喝下去大多不可能立即进入血管稀释血液,因为水的代谢还要经过很多环节。中医认为人体是一个循环的整体,水的代谢要在各个器官组织的协调运动下才能完成。如果说三焦气化、脏腑转输、气血运行任何一方面有问题,水就无法到达血管里以达到稀释血液的目的,反而增加了心肺、脾肾负担。
清代名医黄元御说:“气不化水,则郁蒸于上而为痰,水不化气,则停积于下而为饮。大凡阳虚土败,金水堙菀,无不有宿痰留饮之疾。盖痰饮伏留,腐败雍阻,碍气血环周之路,格精神交济之关,诸病皆起,变化无恒。”此处是说如果没有阳气,则水液郁积成为痰饮。凡是阳虚脾虚,肺肾不运,无不形成痰饮病。痰饮可堵塞气血运行,影响精神活动,各种疾病均可出现,并且变化无穷。显然水的郁积可以导致百病。观察一下身边喝水太多的人,因为身体所有脏器的负担都会加重,会比别人老得更快,随之而来的各种慢性病自然也会比别人来得更快、更多。
中医理论认为,体内水液积聚凝练后能形成痰浊,痰浊再进一步积聚浓缩,就可成为痰核,比如瘰疬、瘿瘤等疾病;或与瘀血互结形成各种结节、肿块等。它们最初是良性的,时间一长,再遇到不良刺激,就可能转为恶性,但都是从水液积聚这一步开始的。痰饮、痰浊,都是由水液代谢障碍而引起的病理产物,分有形和无形两类。有形的是指视之可见、触之可及或听之有声的,其黏稠的叫痰,较为清稀的叫饮。无形的痰饮可引起很多症状,如头晕目眩、恶心呕吐、气短胸闷、心悸或癫狂、昏迷等,但却看不到实质的痰和饮,而按照治疗痰饮的方法去治疗,则会有很好的疗效。现代医学研究也发现,痰浊和身体免疫、高血压、高血脂、冠心病、癌症、哮喘以及精神病等许多疾病都有关系。
4 水喝多少要因人而异
由此可以看出,喝水并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。喝多少,与每个人的身体条件、脏腑功能密切相关。因此,还是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。喝水必须因人而异,每个人要根据自己的活动量、排泄能力、对水的需求量、年龄、体重、工作状态、饮食状况和生活环境而定,并不是每个人都要遵循同一个死板和固定的饮水量。比如运动员、体力劳动者,身体消耗较大,代谢又很旺盛,口渴了需要喝水,这是非常自然的事情,不需要加以限制。坐办公室的上班族,工作时间不怎么动弹,也不怎么出汗,喝下去的水大都直接进了肾脏,也就是增加了排尿量,如果大量频频喝水,反而会增加肾脏负担,引起脾胃不适。